申论
收起

2009年重庆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解读:三峡问题

2014年01月26日 栏目首页

2009年重庆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解读:三峡问题

  2009年下半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序幕已经拉开,广大考生正在进行紧张的备考。在此关键时刻,通过对历年重庆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的研究归纳、总结了十大热点问题供广大考试备考参考。

  相关推荐:

  2009年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法制政府

  重庆2009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法治问题

  2009年重庆公务员申论热点解读:医疗问题

  2009年重庆公务员申论热点解读:民生问题

  2009年重庆公务员申论热点解读:三农问题

  本篇为三峡问题相关资料。

  一、国务院质量检查专家:三峡工程取得重大成就

  2008年3月29日至4月3日,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对三峡工程建设质量进行了第18次实地检查。专家组评价认为,三峡工程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防洪、发电、通航等综合效益得到进一步发挥。2007年的工程建设强化了过程控制,工程质量总体优良。

  新华社报道,专家组副组长谭靖夷院士认为,2007年度,三峡枢纽工程建设全面实现各项计划目标。汛前完成了泄洪坝段全部导流底孔封堵及11个表孔墩墙恢复;汛期发生每秒52500立方米最大洪水流量时,通过下泄流量的适时控制,削减了洪峰每秒5100立方米流量,并增加了发电量;三峡双线船闸完建工程提前完工恢复通航,船闸2007年通过货物4686万吨,比上年增长19%;三峡右岸电站7台机组及电源电站发电投产,全年总装机500万千瓦;右岸大坝及右岸电站厂房工程全部完成;完成右岸地下电站主厂房及输水系统开挖、支护,完成左岸升船机船厢室混凝土底板,基本完成左岸冲沙闸下游消能建筑。

  2007年,三峡工程建设在质量控制上继续坚持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立足事前预防,按照“慎终如始,收尾有序”的要求,强化过程控制,推进精细化管理,全面实现了质量,安全事故“双零”目标。

  质量检查专家组指出,三峡右岸地下电站主厂房开挖质量保持了优良水平;各工程项目混凝土质量优良、稳定,混凝土原材料质量稳定,混凝土强度保证率达98%以上,全面性能满足或优于设计要求;三峡右岸地下电站引水压力钢管焊缝一检合格率达100%;右岸已投产发电的7台机组及其配套设备安装质量全部优良。

  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说,三峡工程已具备2008年汛后水位抬升条件,经国务院三峡建委批准实施后,将是三峡工程建设又一重大建设成果。2008年将认真做好右岸电站机组安装、地下电站金结埋件制造施工、升船机续建工程施工和设备制造等工作。

  三峡工程目前在156米水位条件下运行,2006年10月底,三峡水库进入了初期运行期,各项技术指标检测表明,三峡大坝处于安全稳定运行状态。三峡工程已投产70万千瓦机组21台,预计2008年还将投产5台机组。

  二、长江三峡20号机组运行发电装机规模居世界第一

  2007年12月18日下午,三峡右岸电站20号机组正式移交三峡电厂运行管理,至此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410万千瓦,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20号机组是三峡右岸电站第6台投产发电的机组。12月6日,该机组完成72小时试运行,比合同工期提前170天投产运行。此前三峡左岸电站已投产发电14台机组,至此,三峡左右岸电站投产的20台机组装机容量达到1400万千瓦,加上三峡电源电站2台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的机组,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410万千瓦,超出巴西伊泰普电站126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

  预计右岸全部12台机组将在2008年底前全部投产,届时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820万千瓦。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湖北省境内发电装机容量2994.38万千瓦(含三峡980万千瓦),居全国第六。目前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在满发的状态下,足够两个武汉市使用;由于目前处于枯水期,按照目前水位标准,其装机容量可以满足一个武汉市的用量。

  三、雪灾与三峡工程无关无须问责

  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高金榜:“雪灾与三峡工程无关。”

  2008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高金榜在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南方雪灾、冰冻天气完全是全球性气候变化引起的,并不是三峡工程所致。

  三峡工程没那么大威力

  针对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气候异常现象,四川先是大旱、然后是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而前年长江中下游城市曾发生连续高温酷暑天气,去年洞庭湖鼠灾,2008年南方发生雪灾。这些急剧的气候变化是否与三峡水电工程有关?

  高金榜回应说,三峡工程大坝高有185米,神女峰有2000多米高,水位才抬高了100米。“搞三峡工程导致南方冰冻、雪灾,影响到大旱、大水,甚至有人说影响到沿海地区的地震,这都是一种误解。它没那么大威力。水面宽度增加了,对小气候有点影响,比如说临江100米变化一度,江面的雾大一点。但认为影响那么深远,是不可能的,这些气候变化完全是全球气温上升造成的。要向广大民众普及这些知识。”

  贵州省省长林树森:雪灾是自然灾害,无须问责

  在全国人大贵州省代表团的团组开放日,贵州省省长林树森就雪灾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对于灾害的反思,林树森说温家宝总理也在大会上讲了,要从这次特大自然灾害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和保障能力;加强应急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对现代条件下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贵州省会按照中央的要求展开工作。

  在回答的最后,林树森省长表示,“至于你问到的问责问题,这次雪灾是一场自然灾害,除了部分擅自离岗、渎职等情况外,贵州省的干部表现得还比较好,不存在问责的问题。”

  四、三峡等10个风景区不合格,2008年6月底前完成整改

  建设部要求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中验收不合格的10个风景名胜区进行限期整改。

  这10个风景名胜区是:湖南省猛洞河、辽宁省金石滩、福建省桃源洞—鳞隐石林、山东省胶东半岛海滨(成山头景区)、湖北省大洪山(钟祥景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漓江、长江三峡(重庆市辖区)、四川省石海洞乡、贵州省赤水、云南省瑞丽江—大盈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说,以上风景名胜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滞后;建设项目违规审批和建设;违反《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将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划、监督以及门票出售等行政管理职能交由企业经营管理;风景名胜区未实行有效管理,环境卫生、旅游安全等管理混乱;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等。

  建设部要求这10个风景名胜区在2008年6月底之前完成整改工作,报建设部审核验收。对整改以后仍然达不到要求,或者违反《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管理混乱,对风景名胜资源造成破坏的,将按规定程序建议撤销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命名,并依据条例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五、汪啸风:重庆天气不属异常,三峡生态问题未超预期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汪啸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到目前为止,三峡工程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未超过官方的最初预期。

  他同时强调,重庆这两年的天气并不属异常,同时从原理以及实践监测的情况来看,三峡工程作为一个特大型水库,“影响非常有限,对气温的影响不会超过两度,人体基本不能感觉”。

  2007年9月,汪啸风曾警示三峡工程存在隐患,但汪啸风对本报记者强调,对于三峡工程的隐患,之前的科研报告就明确提出“利大于弊”,“既然这样表述,并没有说是毫无弊端,就说明中国政府对三峡可能存在的隐患非常重视,科研报告上也有反复论证,现在出现的问题可以说都没有超出这个科研报告”。

  但是汪啸风也确认,三峡办目前正在密切关注可能带来的比如水质问题和地质灾害问题,“毕竟从理论上讲,抬高蓄水位,必然会对地质产生影响,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也不会否认”。

  在三峡移民方面,汪啸风则称目前尚有四万多人还没有完成迁移,“主要集中在重庆开县、万州等地,湖北也还有几千人”,这部分人口之所以迟迟未迁,是因为“移民政策的界限问题,人员过于分散等遗留问题还没有解决”。

  六、三峡最大规模植物调查启动

  对于植物,除了提供氧气和绿化环境,许多人或许还不知道,它的重要作用远不止于此。

  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兴旺衰败。袁隆平把野生稻基因用于杂交稻育种后,水稻产量大幅提高,我国以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野生稻功不可没。目前我国生产的一些新药,都得益于新种群的发现。比如,有一种名为恩必普的治疗脑中风的国家一级新药,其主要成份就来自野生芹菜籽。

  位于长江上游的三峡地区是我国亚热带植物富集地,被称作“古老植物避难所”和“植物区系交汇地”,是世界公认的物种起源地之一和全球“基因宝库”,但我国科学界对其植物种类却一直缺乏深入调查。最近,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委托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全面启动三峡库区最大规模植物调查,以揭开这座“基因宝库”的神秘面纱,并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全面保护三峡珍稀植物。

  三峡最大规模植物调查在神农架西坡启动

  蓝天,白云,茂密的天然森林,潺潺的山涧溪水,空灵的鸟唱虫鸣,纯净的清风绿草……这里就是位于三峡库区的重庆市巫溪县白果林场。

  神农架,以“神农尝百草”和野人传说而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人。位于神农架西坡的白果林场,却因交通不便和大山阻隔而人迹罕至,成为植被繁盛、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人间仙境。

  从巫溪县城到白果林场只有60公里路程,因山路崎岖,绝壁不断,乘车需要三个多小时。一路走来,尽管碎石路异常颠簸,但两边的绿色沁人心脾,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树木和花草美不胜收。

  9月15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九名专家踏着潺潺的溪水,抵达神农架西坡——重庆市巫溪县白果林场。这标志着中国三峡地区最大规模的植物调查工作正式启动,拉开了全面保护三峡植物的序幕。

  “这次调查肯定会有新的发现。”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植物标本馆馆长李良千说,前些年,中科院植物所曾对神农架的植物种类搞过全面调查,发现了不少新物种。由于西坡与东坡纬度和经度有差异,相信此次调查也会有令人惊喜的发现。

  据李良千介绍,野外调查人员共分为三个组,第一组调查范围包括万州、巫山、巫溪、奉节等10个区县在内的三峡重庆库区核心区,第二组调查范围包括巴东县、兴山县、秭归县和宜昌市在内的三峡湖北库区,第三组调查范围包括重庆市北碚区、渝北区、江北区、渝中区、南岸区、江津市等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的11个区、市。此次调查将以包括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三大类群在内的高等植物为调查和收集对象,并采集和制作蜡叶标本,之后请专家鉴定,并在鉴定基础上编写三峡库区植物目录。

根据国务院三峡办对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的委托合同,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将对三峡库区25个县、市、区的植物种类进行全面调查,计划在三年内采集植物标本28000份。此次调查先期投入启动资金200万元,总负责人为中科院植物所两位著名植物学家李振宇和李良千,将有60多名中国最好的科研人员参与调查研究,总顾问为王文采、洪德元两位中科院院士和兰科植物学家陈心启以及植物分类学家金义兴。

  李良千说,此次调查是中国三峡地区有史以来规格最高、范围最大、最全面的植物调查,将为制订三峡植物“保护表”提供权威参考,也有助于保护三峡地区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环境。

  三峡“基因宝库”亟待摸清“家底”

  据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李振宇介绍,三峡库区有古老的自然和人文历史,由于没有直接受到第四纪大陆冰川的破坏,除在植物区系上和植被类型上显示其丰富性和多样性之外,还保存着许多珍稀和特有的属种,成为我国三个特有植物分布中心区之一。

  据初步查明,目前三峡库区有4500种植物纳入我国保护管理范围内,是我国亚热带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区,是我国植物资源战略基地。长江三峡工程蓄水后,受淹没影响的库区陆生植物有500余种。在库区淹没线下和移民迁建区内,需要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总共有290余种,其中疏花水柏枝、中华蚊母树、川鄂新樟等50多种珍稀植物为三峡库区所特有,还有大量的名木古树。

  然而,科学家认为,三峡库区的植物和珍稀植物绝不止目前知道的这些。李振宇告诉记者,由于三峡库区地形环境复杂,1868年以来发现的特有植物中不少只有模式标本记载,植物学界实际上并不清楚其具体现状。另外,三峡库区不断有新物种被发现。所以,库区三期淹没带和移民区域的植物和濒危珍稀植物分布情况亟须做详细的补充调查。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洪德元说,对一个国家来讲,植物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物种一旦灭绝,人类就失去了一种独特的基因库,失去了利用它的可能。因此,保护三峡珍稀植物刻不容缓,而要做到实实在在的保护,必须先摸清三峡库区植物大家庭的“家底”。

  拯救濒危物种从全面调查开始

  44岁的向秀发被国内植物学家称作“植物狂人”。1998年,因做水产生意而致富的他路过重庆巫山县时,发现三峡库区淹没带上一棵古老的黄桷树被拦腰砍断,感到非常痛惜。后来他去北京出差时,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找到李振宇,请教如何保护三峡库区植物。当时李振宇正好也在呼吁保护库区珍稀植物,两人一拍即合。此后,向秀发多方奔走呼吁,在重庆万州区创建了公益性的三峡珍稀植物园,目前已保护库区珍稀植物165种、24000株、古树名木380株、兰科植物4000多株。

  三峡植物保护一直是受人关注的热点。三峡工程实施以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三峡库区淹没带植物保护问题,并投入财政资金保护三峡珍稀植物。国务院三峡办积极支持科学界开展“疏花水柏枝、荷叶铁线蕨、川明参保护抢救科研课题”,国家林业局也投入313万元在三峡珍稀植物园实施三峡库区濒危植物保护工程项目。为抢救三峡珍稀植物,重庆市和湖北省的科研机构以及重庆市三峡珍稀植物园都曾在三峡库区调查并抢救过珍稀植物。

  早在2005年,中科院院士洪德元、王文采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等六位中国最权威的植物学家就联名呼吁进一步保护三峡珍稀植物,得到了中央和重庆市政府、湖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三峡植物保护从而成为三峡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但科学界认为,三峡珍稀植物仍需进一步保护,首先要摸清其“家底”。李良千告诉记者,虽然三峡库区以前也搞过植物调查,但调查范围只局限于库区中的少数地区和淹没带,而且采集标本的规模小,采集密度和内容难以反映库区高等植物的基本分布格局及现状,尤其是苔藓植物作为高等植物的一大门类,至今在三峡库区仍处于研究的空白状态。因此,三峡库区还需要对植物分布情况做详细的补充调查,抢救保护基地的方案还需细化,一大批濒危珍稀植物和古树名木需要迁地保护,已迁地保护的珍稀植物和古树名木还需要进行管护和科学研究,保护基地需要一定的管理和基础设施配套。在这种背景下,国务院三峡办2008年正式启动三峡库区植物调查项目。

  李良千说,毫无疑问,此次调查肯定会发现新的植物种群,只是数量多少难以确定。而新种群的发现,无疑会丰富中国植物资源,促进医学、基因学等学科的发展,并促进各界进一步保护三峡植物。

  长期研究三峡植物的中科院客座教授、重庆市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正宇认为,此次三峡库区植物全面调查意义重大,不仅是保护和维持三峡库区植物种群基因的重要工程,更是保护和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对国家和子孙后代负责的一项绿色环保工程。

  七、三峡办主任: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好于预期(2007)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汪啸风强调,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既要建设一流水电工程,也要创造一流生态环境。

  “可以负责任地说,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没有超出当年可行性报告预测的范围。”汪啸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他说,由于采取了有效治理措施,三峡库区乃至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都取得了重要成效,有的现实情况甚至比预期还要好。

  三峡生态环境影响“好于预期”

  历经13年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三峡工程其主体工程已到建设后期阶段。随着这座巨型水库的投入使用,海外出现了“三峡工程可能引发生态灾难”的论调。

  汪啸风指出,三峡地区在建坝蓄水以前就一直是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这在三峡工程建设初步设计时就已考虑到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工程建设中,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防治专项资金对库区地质灾害进行了有效治理。目前治理项目进展顺利,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得到有效控制。

  “156米水位蓄水以来,三峡库区没有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和因灾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事件。”汪啸风说。

  据介绍,研究表明,特大容量水库可能诱发地震,但对三峡工程建设以来的监测表明,目前尚未发现明显的诱发现象。在库区监测到的地震发生频率和强度,与建坝之前比无明显异常,没有影响到大坝的安全性。

  “但为确保工程建设万无一失,对子孙后代负责,我们要防患于未然,积极采取防范措施。”汪啸风说。

  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水流速度减缓,上下层水体交换减弱,这引发了人们对库区水质变化的担心。汪啸风说,目前只在一些支流发现了短时“水华”现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是稳定的,仍以优于三类水质为主。

  他指出,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大大好于开工前。三峡库区的各县区共兴建了47个大小污水处理厂,中央拨出专项资金保证其正常运转。同时,三峡库区内还实施了垃圾处理、植树造林、专业打捞漂浮物等其他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特别是,库区1500多家工矿企业被搬迁,19万多农村移民外迁安置到沿江沿海经济发达省市,有效地减轻了库区的环境压力。“从对污染治理角度看,三峡水库成库后水质不会有大的变化。”汪啸风说。

  为解决泥沙问题,中国耗巨资做科学研究和模型试验,幷在三峡施工中增加很多措施,现在的观测表明,入库泥沙明显减少,水库排沙比(排沙量与来沙量百分比)优于原设计值。汪啸风说,这意味着100年之后,三峡水库仍可保持80%以上的库容。

  他说,三峡工程在洪水期有不可替代的防洪作用,在枯水期有重要补水功能,今年已首次发挥了拦洪调峰及补水作用,这都是生态效益。若长江中游地区没有两百多亿立方米调洪能力的水库,洪水问题是无法解决的。1935年以来的长江洪灾,夺去了几十万人的生命。

  汪啸风说,三峡工程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工程,是中国响应《京都议定书》的重大工程措施。如与同等装机容量火电机组相比,三峡电站每年发出的电能,相当于少消耗5000万吨燃煤,减排1亿吨二氧化碳。

  八、三峡办:三峡移民资金问题比率全国最低

  历时6天,中外记者三峡库区采访团完成在鄂渝两省的采访,33家中外新闻单位对三峡大坝、库区移民和生态保护等问题进行深入采访。国务院新闻办、三峡办会同重庆市政府部门在涪陵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相关情况,并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利大于弊:1500万人告别洪灾威胁

  美国《Feature Story News》记者Sam Beattie: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环境会造成破坏、会产生移民问题,而发电量只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为何要上马这样的项目?

  国务院三峡办水库司司长柳地:三峡工程是中国经过反复论证才上马的项目,这个项目不仅可发电,还可防洪,虽然建大坝要产生120多万的移民,但是,大坝建成后,可让1500万人基本告别洪灾的威胁,可让150万公顷良田免于被淹没的威胁,而且可以大大改善长江中上游的通航条件。显然,三峡大坝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利大于弊。

  移民资金:“问题率”全国最低

  日本共同社记者西村大辅:据我所知,三峡工程在移民资金使用上有“问题资金”,这里面有怎样的问题?

  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移民资金是高压线。2005年,中纪委公布了一个数据,移民资金的使用上有0.136%存在问题,这在当时统计的国家各项专项资金的使用上,“问题率”是最低的,这涉及270个案件,资金数量2700万,绝大多数已经追回,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

  2007年,审计部门对三峡移民资金审计发现,400亿资金中,有4.4亿有“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是使用顺序上的问题,而不是贪污挪用,目前这些问题95%已经得到合理解决。

  征地赔偿:每户赔付款足够盖房子

  香港《大公报》记者杨清林:我们看到,有的移民自家盖起200多平方米的房子后,已经没有钱进行再生产了,对于失地农村移民,政府如何让他们走上致富路?

  原重庆市移民局副局长陈联德:支付农村移民的搬迁费用,是精确测算过,完全够其建造同等大小、同等质地的房子。

  对于失地移民,重庆市政府有很多的政策扶持。比如,进行免费的技能培训、政府帮忙解决就业、发放小额贷款助其创业等。

  人口转移:非政府强制的“再移民”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张晓中:库区目前还要转移200万人口,这是不是当初对移民问题考虑不足?

  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重庆目前进行的是城乡统筹发展,库区有200万人需要转移,这并不是再移民,而是“一圈两翼”发展的需要,这种劳动力转移不是政府强制,而是市场行为。

  九、专家研究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潜伏生态危机

  目前,三峡水库已开始降低水位,腾库防汛,2007年6月10日前水位由156米降至144米,这其间11米水位落差暴露出的土地被称为消落带。这次腾库防汛,是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水位下降最大的一次。

  科研机构和生态环境专家研究表明,随着大面积消落带的出现,三峡库区一系列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将浮出水面,生物多样性锐减,将呈现星散稀疏的“似荒漠化”,旅游资源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缓冲带功能减弱,严重威胁三峡库区的生态景观和生态环境安全。

  植物群落淹没消失“似荒漠化”难以避免

  三峡工程蓄水达到175米之后,将形成一个长600多公里、宽1至2公里的大湖泊。三峡库区消落带是指由于三峡大坝的修建而形成的水库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库区周边被淹没土地周期性露于水面的区域,即三峡水库正常水位175米与防洪限制水位145米之间的区域。据统计,三峡库区消落带面积为348.93平方公里,分布在湖北省、重庆市所有26个库区区县,有的地方集中,有的分散,类型很多。其中,三峡重庆库区消落区面积306.28平方公里,岸线长4881.43公里。

  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刁承泰指出,与黄河流域等其他大型水库消落区相比,三峡水库消落具有以下五个更为凸显的生态环境特征:消落区面积和水位涨落幅度最大、面积较大的连片消落区最多;消落区水位涨落季节反自然枯洪规律,消落区露出成陆时期最为炎热潮湿,大雨、暴雨频繁;消落区范围内被淹没城镇、工矿企业、耕园林地及迁移人口最多,入库大小支流最多,陡峭峡谷消落区分布最广;库岸带城镇最多、规模最大,人口和产业尤其是工矿企业密度最高,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生态环境差,人类活动与消落区相互作用影响最为频繁与强烈;消落区形成后的初期阶段,淹没前的陆地生态环境、陆生生态系统尤其是植物群落等将发生巨大变化。

  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曾运用多种影像和数据库资料,以水热条件、地形地貌、土地与覆被为评价指标,采用综合指数法,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三峡水库消落带是海拔小于200米的平缓河谷区的主要部分,是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区域。然而,三峡工程全面蓄水消落带形成后,消落带内原来的陆生环境改变为冬水夏陆交替环境,每年水位大幅度消涨,陡坡土层流失而基岩裸露,大多数原陆生动植物不适应新的环境难以继续生存而死亡或迁移,消落带范围内的植物在冬水夏陆、水位反复淹没的情况下大多难以成活,消落带植被稀少,“似荒漠化”将不可避免。

  生态屏障可能消失,库区水体环境污染负荷加重

  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雷享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峡库区消落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隐患较小,危害较轻,主要是影响旅游区的景观,如奉节、巫山等库区区县。特别是在原来三峡的核心景区范围,由于特殊的地理形态,在两岸坡度较陡、土质多为岩沙、水位下降的情况下,垃圾、杂草等污染物及水分、泥沙都易随水流走,消落带总体危害不大。另一类,则是出现在坡度小、地势较为平坦、土质为泥土地区的消落带。

  雷享顺说,在该地区,夏季水位下降后,河道内沉淀的各种污染物将滞留在消落带上,加上经过半年左右浸泡的泥土,不易排水,污染伴着垃圾、杂草,不仅造成景观破坏,而且在高温下极有可能产生异臭,滋生病菌、寄生虫和蚊蝇,导致流行病发生。同时,在这类地区的消落带的局部低洼地方,因排水不净,还可能形成零星小面积死水塘,严重污染环境。更重要的是,三峡水库冬、夏两季年年蓄退水位,头一年沉淀在消落带内的污染物,又将成为第二年水质污染源,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专家研究认为,消落带植被淹没消失,则意味着三峡库区失去了一道生态屏障。消落区形成之前,生长在库区两岸的植被是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对来自库岸的污染特别是农业源污染起到一定的拦截和过滤功能,地表径流携带的氮、磷等相当一部分被植被消化吸收,防止进入库区水体。而消落区形成后,这些功能将基本丧失,更多的污染物将随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进入消落带,经滞留积累和转化进入水体,导致库区富营养化程度日趋加重。

  培育建设以植被为主体的湿地生态系统

  三峡水库所形成的消落带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湿地,其生态环境特征与其他水库消落带、自然湿地有较大差异,具有重大保护价值。紧邻消落带的库岸带分布有特大型城市、两个大城市和17座中小城市,近千万人口、上千亿元生产总值,消落区受人为活动干扰频繁,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雷享顺认为,为了减轻或消除消落区形成后对生态环境和库区水环境的危害,国家应在三峡库区建立消落带湿地系统保护试验区,探索生态保护建设的措施、建立库岸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与水库及其消落带生态保护和谐关系的途径。这对三峡水库和长江中下游生态与环境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填补我国乃至世界大型人工湿地特别是消落带研究的空白。

  专家们指出,在建立消落带湿地系统保护试验区的同时,还应加快湿地系统的培育,使消落区的生态功能更为丰富强大。三峡库区消落带具有湿地生态系统培育和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消落带形成后初期,原有大部分土壤还保存,春季至秋季消落区土地渐次露出,成陆期较长,可利用面积大;库区物种资源丰富,长江干支流自然枯洪消落区有较多喜湿耐淹植物。因此,应在充分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植物带选择恰当的植物种类,进行植被的培育恢复建设,以实现充分利用消落带资源,改善消落带生态环境状况,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十、三峡库区178种珍稀植物命运堪忧

  100多棵桫椤树变成了黑色的树桩,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八角莲长在杂草丛中,库区珍稀的“十大功劳木”至今还种在花盆里……

  记者来到已经关闭的“三峡珍稀植物园”。这座从库区抢救出的178种珍稀植物的新家园,如今却是另一番景象。

  2007年大旱桫椤大片死亡

  2007年6月底,部分媒体报道了三峡珍稀植物园(以下简称植物园)关闭的消息,引起市民关注。记者调查发现,备受外界关注的植物园,实际上只是一个荒草丛生的山谷。在万州机场附近,沿山路步行20多分钟,一路上满是杂草、竹林、低矮灌木等。2000年前后,从库区抢救出来的178种珍稀植物,就生活在杂草和灌木中。

  在一条溪流旁边,曾经种植了200多棵桫椤树。现在只剩下30多棵,其余100多棵全变成了枯黑的树桩,高30厘米左右,根部被黄色的竹叶覆盖。“当初移栽这些桫椤时,都活了。你看,还发出20多厘米的新芽。”植物园负责人向秀发说,去年大旱,植物园严重缺水,桫椤树大面积死亡。如果全部存活,将是重庆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桫椤林。

  据介绍,这些桫椤主要从涪陵地区移植过来。桫椤名列国家一类8种保护植物之首,在距今约1.8亿年前,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一样,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只有极少数存活下来。缙云山现在还有3棵桫椤树,受到了市民的热情呵护。而这里大面积的桫椤死亡,让人痛心。

  珍稀植物面临四大威胁

  向秀发感到特别痛心的,还有22棵野生枸杞树。它们高3米左右,由于一直没落实具体栽种地点,全部种在花盆里。这些枸杞树全部从湖北巴东移植过来,一般的枸杞树都比较矮小,能长到3米左右高,非常罕见。这22棵野生枸杞树也在2007年大旱死亡。

  向秀发认为,即使没有大旱,这些枸杞也会死。因为植物园的总体规划一直没完成,大量珍稀植物长期种在花盆里,根系不发达,迟早会死。

  库区特有的植物荷叶铁线蕨,种在花盆中,最近因为湿度太大,许多叶片出现了黑色斑点;一棵1米多高的银雀树,前几天刚刚掉光叶子;一些珍贵兰花蜗居在低矮的遮阳棚中,杂草已将它掩盖。“十大功劳木”也种在花盆中,处境艰难。

  珍稀植物园6月关闭后,向秀发最后聘请了1名哑巴管护。向秀发认为,园中的珍稀植物除面临偷盗外,还有来自自然界四大威胁。

  首先是虫害,2007年雨水多,空气湿润,适应害虫生长。这里植被茂密,为害虫繁殖提供了条件。

  其次是火灾,这片山谷没有任何防火设施,地上的枯枝败叶也没有清理,都是隐患。

  还有旱灾和洪灾,园里没有任何现代灌溉设备和防洪设备。

  林业部门:绝不让植物死亡

  据了解,三峡地区由于没受到第四纪大陆冰川的破坏,还保存着许多珍稀和中国特有的属种,成为三个特有的植物分布中心区之一。初步查明,有维管植物4500多种,蓄水后,受淹没影响的库区陆生植物有500多种,需要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90多种,其中梳花水柏枝、中华蚊母树、川鄂新樟等50多种珍稀植物为三峡地区特有,还有大量名木古树。

  而地处万州的三峡珍稀植物园,是在向秀发的推动下成立的。2002年,万州区政府无偿划拨了1200亩土地,国家林业局提供了300多万元启动资金,开始了植物园的建设。

  但向秀发说,植物园处于自生自灭状态。2008年关闭陷入绝境,植物全部濒临死亡。

  向秀发一直希望市林业局能为植物园的员工解决编制问题,每年有固定经费。换句话说,就是希望政府将园子“养”起来。

  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认为,这一请求不是林业部门能解决的问题。但该负责人表示,兴建三峡植物园,对于保全三峡库区物种很有意义。林业部门先后给了数百万元支持,万州区政府划拨了土地,支持力度已经很大了。

  珍稀植物园作为一个民办植物园,怎样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值得全社会思考。而现在178种珍稀植物的命运,林业部门表示,将高度关注,不会让其灭亡。

考生必看
网络课堂 更多
立即购买课程 APP观看下一节
相关推荐 更多
电脑版 投诉平台

首页

课程

题库

图书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