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能力测验
收起

行测是个啥逻辑(非常强大,胜过你读过的所有资料)

2015年03月31日 栏目首页

你如何去考察逻辑?仔细想想这个问题好有意思,我们检验任何事情的办法都是通过逻辑来检验的(做实验也需要逻辑支撑)。那么如果我们想要证明一种逻辑是正确的,我们该怎么办呢?如果还是用逻辑来验证逻辑本身,那就相当于在面试的时候让你回答“你觉得你是个好人么?”这个问题。

举了比较简单的例子:1、3、5、7、(?)如果你选择在括号里面填写9,这个通过一定逻辑思考推断出来的答案正确么?

估计会有学生都觉得,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啊。原因就是这个数列都是奇数且遵从递增原则。我相信也有学生发现问题了,这个括号里也可以填写11,因为这是个质数列。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非要你给出个标准答案你选择哪个?

有人会说,你这是故意制造矛盾啊,题目不会这么出的。那我修改一下这个题目1、3、5、7、9、(?)这次你是否觉得唯一正确的答案就是11了?如果我非说答案是15你能想得通么?(1+3+5=9,所以9后面的数字应该是3+5+7=15)

玄乎的还在后面,就是这么一道简单的题目,只要你能找出一条逻辑,就会产生一个正确答案17、28、ln15。。。这些答案在逻辑上都讲的通。其实随着你不断的深挖这个问题,你会发现无论填个什么数字在后面,都能找到相应的逻辑(一个足够复杂的公式)来解释。那么如何判断哪个逻辑是正确的?还依靠逻辑么?

除了使用数字以外,通过图形来考察逻辑能力也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题目。

就说这个题吧,你选啥?

选A的认为,大图形和小图形的相对位置符合里、外、里、外这一规律。

选B的认为,我也不知道,你们帮我想想。

选C的认为,每个图形都是大小两个形状一样但颜色不同的图形组成的。

选D的认为,每个图形都至少有一个是直线构成的图形。

选什么?你如何证明答案是唯一的,其他的都不对?

有人的人说,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数字和图形本身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如果采用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去考察逻辑,那么就不会出现这些就扯不清的事情了。

文字总算是有实际意义了吧,用文字的形式来测试逻辑你就讲的清楚了么?

比如:有人发现,在信天翁分布的区域,浅色昆虫的数量远远多于深色昆虫。从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信天翁对猎食深色昆虫更感兴趣。以下最能削弱这一论断的是()

A、深色昆虫比浅色昆虫更容易被发现

B、信天翁分布的区域还生活着很多以昆虫为食的其他生物

C、从总体数量上来看,深色昆虫的数量要比浅色昆虫少很多

D、信天翁主要的食物来源不是昆虫

你选哪个?

选A的人应该是这么想的,深色昆虫容易被发现,死亡率必然高啊,跟信天翁没啥关系。 选B的人应该是这么想的,可能是其他生物爱吃深色昆虫,不是信天翁干的。选C的人应该是这么想的,深色昆虫本来就少,有没有信天翁都少。选D的人应该是这么想的,信天翁都不吃昆虫,分明是诬陷人家。这几个都能削弱上述论断的选项哪个最能削弱?

其实解释逻辑题为啥选这个而不选另外一个是教学上的一大难题,老师讲课要想有说服力就必须从逻辑上进行分析,可是如果用逻辑来评判逻辑,就很难具有说服力(因为用逻辑的手段去证明另一个逻辑是正确的从本质上就不可能)。

所以在讲逻辑题的时候,最难避免的就是争议,因为这个争议不是正确与错误的对质,而是一个逻辑和另外一个逻辑的比较。你没有办法用逻辑论证去说服持另外一种逻辑思维的人。

如果说用逻辑没法证明逻辑的正确性,那么逻辑分析的框架下,逻辑推断题是没有正确答案的。这时候学生晕了,老师行测毕竟是个考试啊,怎么能没有正确答案呢?

这里我要说明,上面说的正确答案指的是绝对正确且排他的答案,比如你指着黑色的布说,这块布的颜色是黑色的。首先你说的答案正确,其次其他的所有答案(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是错误的。

但是在评判两个逻辑谁更优的时候,就不是绝对正确且排他的问题了。这个时候,实际上要找到的是相对答案,也就是此时此景我们最合理的选择是哪个?在这种情况下你该如果证明一个选项优于另一个选项?逻辑判断题的相对答案又该如何判断?

在使用逻辑的方法无法判断答案的时候,该如何判断呢?老实讲,以我的智力去思考这个问题,的确有点力不从心,因为我会陷入深深的矛盾中,就好比“子非鱼”的典故。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逻辑推断的答案确定方法并非建立在逻辑之上,而是另外有一套评价标准呢?一套用于评价逻辑孰优孰劣的标准。

要解释这个问题,必须要说说行测的基本原理。行测的全名是“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所谓行政职业,指的就是以行政为职业(也就是公务员)所谓能力测试,也是一个名词的简称“能力倾向测试”(以下摘录自百度百科)

所谓能力倾向测试:也称能力测试,是指测试受测者的较稳定的、表现在认知能力方面的心理特质,主要体现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较不易改变的那些认知特点,如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抽象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等,在挑选企业经营管理者时常用到这种形式。 这段话前面的内容不用看,只看最后那个逗号后面的内容。这考试折腾了一大堆,根本的目的是挑选人。怎么挑选?什么规则?

三个方面:

具体针对人才选拔考试和人事管理工作,能力倾向测试的作用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1)什么样的职业适合于某个人(职业选择和指导)。

(2)为了胜任某个岗位工作,什么样的人最合适(人员的录用和选择配置)。

(3)为了使个人适应某个岗位,在工作本身的哪些方面进行改善为好(合适岗位的开发和职务的再设计)。

也就是说,这个考试要起到这几个作用。那么怎么起到这个作用呢?

测试方法:

书面测试(出题)

非书面测试(实际操作或面试)

显然行测属于书面测试,既然是书面测试就要出题,那么出题有什么规矩么?

测试原则:

由于能力倾向是潜在的可能性,所以测试方法必须以基础特性中具有预见性的东西为对象。在能力倾向测试的设计中,一般遵循如下原则:

1.在成为能力倾向对象的活动中,把握必要的具有本质意义的基础特性(例如,在配置职务时,应进行职务分析)。

2.编制问题项目,用以发现这些基础特性在行为中的作用。

3.设定与项目相对应的选拔等级或回答范围。

4.保证信度和效度。

为了提高信度和效度,所设计的能力倾向测试必须充分地进行预试。在预试的基础上,不断严密地验证刺激与反应间的函数关系及规律性,即实现标准化过程。应该注意的是,预测的效度不可忽视。既然能力倾向测试是以预测性为基础,那么它的效标必须在将来应得到的现实成果(例如,任职后的工作绩效)中获得。

这段看似高大上的话讲的直白一点就是,这个考试要分析一下职位需要什么能力,然后在想办法用题目来表现这些能力(至于这些题目是否真的能够表现出这些能力,后面我会有专门的文章去写),但是这个测试是否真的有效,没有办法通过考试体现,只能通过对入职的人是否匹配现在的工作的考核结果来看这次测试是否成功。

那么这个考试是否成功呢?答,每年的公务员考核99.99%的人都是“称职”或者“优秀”,连“基本称职”都很少见。经常有人担心,公务员考试会不会取消。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个非常成功的考试,没有取消的可能性。相比之下高考还更容易被取消(考试效果太差)。

回到主线问题,设定题目的标准是根据职位要求提的,而考试题是在题目标准下制定的,那么在这场考试中,职位能力要求就是最高规则,与这个最高规则一致的逻辑才是这次考试中认可的逻辑——唯一的答案,其他所有逻辑虽然也有合理性,但是跟最高规则冲突,就不是正确答案。

现在我们离“正确答案”非常接近了,只要搞明白了公务员职业能力要求这一最高规则,然后根据这一规则整理出来与之符合的逻辑,那么我们就可以评判一道争议题目的四个选项,究竟哪个才是这次考试中的正确答案。

那么行测所依据的公务员能力要求有哪些?国家人事部印发《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中,对公务员职业能力的要求有详细的分类说明。包括: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心理调适能力。

这些个能力在行测中都没有相关的题型,说明行测考试的最高标准不是它(不是你说啥)。但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公务员面试跟这些能力的对应性非常强。比如,心理调适能力这一要求对应的面试题目是“自我认知”类题目(如果你的工作很辛苦,待遇偏低,领导的要求又很苛刻,你会如何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其实,职位需求分析是出题的一个部分,与命题过程一样都是保密的(如果了解了职位需求,其实行测题的言语逻辑两个部分会变简单)

是否有办法测试出来职位需求?的确有办法测试出来,如果把这个过程看成是一个解密游戏,只要我们拥有足够多的线索,就可以测试出职位需求。

现在我们所拥有的有价值的资料包括考试大纲、《国家公务员素质能力整体框架》、能力倾向测试方法基本原理(包括言语理解、数量关系。。。。。。)、以及实战分数(用于大数据分析)。

现在已经破解了言语理解测试原理(就是职位需求在言语理解方面的规则),和部分逻辑判断测试原理(包括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和演绎的一部分题目)。

是否可以举例说明一下破解的过程?破解的方法我现在总结了三类:

例题:中华文明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我们最远可考证的文明就是夏朝,距今五千余年。然而埃及、伊朗等地孕育的文明就比我们早了几千年。但难得的一点就是,在这五千余年的历史里,中华文明虽然饱受挫折但从未间断过。以上文段的重要意思是?()

A中华文明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B历史悠久的文明基本都间断了。

C埃及、伊朗虽然历史悠久,但是文明中断过。

D中华文明从未中断。

第一种是数据分析。就是通过考试出来的结果来判断。比如我收集到100个考生或者机构对于同一道言语理解题的答案,其中选择A的1个,选择B的0个,选择C的20个,选择D的79个。然后我会尽全力了解到这100人中20人的分数,比如15人65分以上其中60人选择D,4人50分以上,其中3人选择D,1人得分30,选择C。那么我就可以做出基本判断,这道题正确的答案应该是D选项。因为选择D选项做对这道题的概率更大。

但如果出现“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这种情况怎么办?仅从这一个分析方法来说,是没有办法发现这个问题的,还要结合下一个分析方法才行。

第二种是逻辑推导。对于一套真题,并非所有题目都需要这样进行分析,需要分析的只是一些具有争议的题目。那么我们可以去选取没有争议的题目作为分析基础,用逻辑推导的方式来寻找争议题的答案。

比如在同一份试卷里有这样一道题:

你是个好人,但是我们不合适( )

连选项都不用出你也应该知道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我们不合适”。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含有转折关系的文段,主要意思应该是转折之后的内容。所以回去看我们的例题,转折之后的内容就是“中华文明从未间断”所以也可以确定这个问题。

那么有些想法特别的人会说“你是个好人,但是我们不合适”我凭什么就不能理解成她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你是个好人”。其实在某些语境下是可以这样理解的比如这个场景:你备受别人非议,你一度怀疑自己是否是个好人,这样的怀疑使得你的情绪非常低落,于是你找来了你的同性好朋友喝酒,酒过三巡,你问你的好朋友“大家都以为我是最坏的那个人,你怎么看?”。他回答你“你是个好人,但是我们不合适”。显然前半句才是重点,他肯定了你的人品,后半句是为了调节气氛而开的玩笑(咦~好像不是玩笑)。

那么这种情况,如何保证判断的结果是正确的呢?下面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兜底的。

第三种是正面攻破。所谓正面攻破,实际上很大程度的要依托能力测试基本原理(下个系列会讲,很长但精彩)和考试大纲。这两个东西是这次考试最官方,最不容置疑的规则解读。(能力测试不能不按照能力测试的原理开展、考试题目不能超出考试大纲的测试范畴)这里为了简明清楚,我示范一下如何用考试大纲来正面攻破。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上面这一段就是考试大纲在言语理解方面的内容。要求准确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文字材料作为主语,它有什么特点么?首先文字材料不涉及语境也就不存在不同语境的问题,所以考生不需要考虑任何语义以外的因素。其次文字材料不涉及语音语调,说话人的性别和个性。最后文字材料组合方式比较单调,所以命题方法必然存在固定规律。

综上所述,在第二种分析中谈及的那个例外情况是不在考试需要考虑的范畴中的问题,虽然是符合逻辑的。

问题四:有什么快速有效地办法可以提高在言语理解、逻辑判断方面的水平。

你需要一个能够在行测考试中得高分的老师,因为这个老师的逻辑与考试的职位能力需求吻合,然后按照他的逻辑修改自己的思维模式。你这方面得分不高不是因为你逻辑不好,而是因为你思考问题的思路与职位要求不符,所以要调整你的思路,一条思路无法说服另一条思路,想要提高就要停止问为什么。

这道题最难区分的两个选项就是C和D。如果你不能排除A和B那么说明你的逻辑思维存在问题。

选C的同学关注的是形状是否正确,是自我意识较强的人,这种人最有可能是影响力动机的人。选D的同学关注的是图形中两个图形的相对位置,是亲和力动机很强的人,做事喜欢讲关系。没错,这是一道争议题。两种思路都正确。这时候要评判那个选项更优就只能依靠职位需求来判断了。公务员职位需求需要具有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而对于影响力水平和成就水平没有响应要求,所在公务员考试中这道题选D。

编辑推荐:

四川公务员考试免费题库

考生必看
网络课堂 更多
立即购买课程 APP观看下一节
相关推荐 更多
电脑版 投诉平台

首页

课程

题库

图书

我的